玉的质地坚实,如果磨成薄片并将之串联成组,行动趋走之际还会相互撞击,发出清爽悦耳的声音。如果以之作为璜佩,还有节制步伐,增加肃穆气氛的效用,很能表现统治阶级不事生产,优渥儒雅的形象。 当时中国本土并不生产玉材,有意以远地的产物彰显身份的作法,就进入了玉器使用的第二个阶段,具有代表身份的作用。
中国进入第二个玉器使用阶段的历史人物是传说中4700年前的黄帝。历来以为黄帝的取名来自顺应土德而崇尚黄色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中国古人普遍喜爱鲜艳的红色及黑色,并以之作为尊贵者的装饰颜色。战国时代的人大概根据周代尚赤的事实,应用五行相生相胜的新理论,附会黄帝的名字,推演上古各个朝代所应崇尚的颜色,才得出黄帝取名是因为得到土德、崇尚黄色的不正确结论。
甲骨文的"黄"字字形:本义是璜,就像一组玉佩的形象。中间是主体的环璧,环璧下则是作为垂饰的冲牙以及双璜。
甲骨文的"黄"字字形:本义是璜,就像一组玉佩的形象。中间是主体的环璧,环璧下则是作为垂饰的冲牙以及双璜。
甲骨文的"黄"字
有人猜测玉佩的起源,大概源自携带可挂于腰际的工具或有关战争的石制武器,之后发展成为礼仪用器的圭璋,再从圭璋演变成玉佩。悬挂贵重而成组的玉佩于腰际,显然会妨害劳动的进行,也不利于激烈的军事行动,是只有不从事劳动、优渥闲适的人才用得着的装饰。
把兵器改变为礼器使用,恐怕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宣告人们和平不战的用心。
《孔子家语》有:"黄帝与炎帝战,克之,始垂衣裳,作黼黻。"
《孔子家语》有:"黄帝与炎帝战,克之,始垂衣裳,作黼黻。"
即强调创制不便于作战跳跃的垂地长衣裳,以及表现高阶级的费工刺绣,其时机就是在战后,亦即人民亟需和平以生产养息的时候。后人命名这位创建服制制度的君王为黄帝,就是因为他以璜佩来表示不战的用心,并以之区分阶级,稳定社会的秩序。
-
END
文:许进雄
图:《汉字与文物的故事》插图
扩展阅读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许进雄
了解更多,点击阅读《汉字与文物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