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视觉中国
“第三方维修平台服务费贵”时常引发热议。这似乎与我们的认知不符。一般认为,互联网第三方平台是负责把价格“打下来”的。就像电商比商场便宜,团购比零售便宜,网约车比出租车便宜,网上的维修师傅也应该更便宜。但实际情况却是网上有不少吐槽第三方维修服务贵的声音。
难道说,在家庭维修领域,互联网失灵了?作者试着与家附近的个体维修师傅攀谈,得到的回答是“互联网搁这儿不好使”。
第三方维修平台靠不靠谱,是不是真的贵?带着这样的问题,作者调研了啄木鸟、万师傅等十余家第三方维修线上平台/公司、品牌售后维修和个体维修店,发现了家庭维修这个小领域里的“大”秘密。
渠道决定价格和服务
调研发现,无论是品牌售后维修、个体维修店,还是第三方维修平台/公司,大家的零件供应体系基本差不多。个体维修可以使用品牌零件,品牌售后维修的零件也有原厂、副厂之分。既然零件供货都差不多,那么所谓“平台价格贵”,贵在哪里呢?
对比分析了品牌售后维修、个体经营维修点以及第三方维修平台/公司后,发现他们分别呈现出如下服务特点和价格结构:
品牌售后维修:有完全对应型号的维修配件,受信任程度最高。一般只跟进保修期内的维修,过保后的维修费用较高,且服务范围有限。保外维修的上门费通常在80至100元区间浮动,维修费则在现场检测后,根据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案定价。
个体店铺:上门费因人而异,部分收取30至50元,部分不要。维修费听描述估价,到现场检测后再实际定价。售后及服务方面则因人而异,师傅们会瞄准消费者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打法。因为缺乏监管,虚报价格和过度维修的可能性较高,大部分用户可能会在封闭的沟通场景中听信师傅追求更好的效果而花冤枉钱。
第三方维修平台/公司:主要承接品牌保外维修,上门费在30至50元不等,线上展示起修价和预估价,上门检测后根据故障和维修方案报价。平台负责售后,有完善的系统监管服务,要求师傅现场拍照,用户对服务进行评分等等,总体而言更重视服务态度和质量。
第三方维修平台的存在变得不可或缺
首先,第三方维修平台的发展是不断收编社会人员,不断规范行业的过程。
以啄木鸟家庭维修为例,官方招募信息显示,报名签约啄木鸟工程师后,平台会通过线上测评初步检验师傅的能力,然后线下沟通,进行身份核验认证,审核通过后才能正式签约入驻。签约成功后会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技能、标准服务流程和平台规则的学习。学习与考核通过后,由平台颁发技术认证证书——这意味着该维修人员具备了一定等级的维修专业技术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零散工人被组织起来,身份从维修小白或者维修“师傅”变成了平台的“工程师”。工作性质也从“打零工”变成了互联网+模式下的“新蓝领”,从江湖草莽变成在透明、合理的游戏规则下营业。平台收编得越多,这个市场就越规矩。
互联网维修平台让服务技能得到规范统一的同时,也规范了报价等服务内容。在啄木鸟平台上,如果用户选择了“冰箱维修”,就会发现平台已经按照简单维修、普通维修、中等维修、复杂维修四个等级给出了预估价格,并列明了每个等级可能会使用到的零件,一些重要的零件价格还会单列出来。
除了报价透明正规,啄木鸟这类平台在上门环节同样有着标准化的流程。要求服务人员上门时统一着装,配备成套的专业维修工具,到现场检测后进行具体报价,用户认可费用再进行维修。全部维修完成后,邀请客户验收并自动生成电子质保卡。一般这类需要维修的物件,都是早已过了厂家和品牌方额定的质保期。保外再保,对第三方维修服务方来说其实也是一种风险。
其次,第三方平台促进供需对接,推动行业从业者职业化进程
第三方平台作为开放注册平台,起到了承接社会就业的作用。《2023年中国蓝领零工行业洞察报告》显示,我国从事新蓝领的人员多达4亿,在数字经济推动下,家居维修⾏业的数字化变⾰产生了大量新用工需求。以啄木鸟为代表的第三方维修平台通过算法和信息聚合在解决用户用工难和蓝领工人就业难的供需资源配置问题上成效明显。
啄木鸟平台通过多种途径汇聚维修需求,通过智能系统分析、信息流转将需求转为订单推送给维修人员。在对接需求的同时,平台还指导从业者维修技能、服务标准,使之成为技术型服务人才。这一举措在壮大维系从业者队伍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效应,据虎嗅查询的资料显示,啄木鸟平台已累计签约入驻了179615名维修技术工。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平台还促进了维修行业的职业化进程。比如在啄木鸟平台,提供维修服务的人不再被称为“师傅”,而被称为“维修工程师”。“师傅”是传帮带,人情味儿、江湖气。而“工程师”代表着体系化,规范化。称谓的变化也体现了第三方维修平台的现代性。新蓝领并非“打零工”,而是纳入了现代社会职业体系,这是对维修行业从业者的职业属性的认可。
再次,第三方维修平台的开放性能打破恶性竞争,促进公平市场环境。
央视曾多次报道过社区维修店之间的恶性竞争,滥发广告,争夺客户之后再恶意提价,伤害消费者权益等行业乱象。第三方维修平台由于其开放性、透明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一些小区的家庭维修业务恶性竞争乱象。
二是部分第三方平台推出的积分排名和抢单制,能促进竞争,鼓励能者多得。很多平台现有的评分制已经是相对客观的评价方式,一些平台还在此基础上推出抢单制,众多服务商都可以参与抢单,最后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最终上门的维修人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服务质量提高。
省心,也有代价
第三方平台的底层逻辑是花钱不操心,是精力的转移。
以啄木鸟为代表的第三方维修平台投入大量的资源,自主研发数字化系统高效匹配供需服务。据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公开的财务信息显示,其每年研发支出超过3千万元,拥有10项国家专利,49软件著作权,以及“故障数据知识发现技术、基于深度堆栈自编码神经网络技术的缺陷和故障判断模型、平衡处理层自适应调整”3大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第三方维修平台也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去培养、孵化维修师傅。虎嗅搜索查询国内知名平台相关内容,发现都没有公布各自培训经费支出。唯一公布人才培养和孵化体系的,是啄木鸟家庭维修。
根据其官方网站信息显示,啄木鸟人才培养体系分为技术课和公共课两大体系。技术课分为介绍产品组件构成、机械工作原理、种类及常用工器具的理论部分,机器进行拆装练习、故障检测及维修的方法流程实操部分。公共课也分为平台规则学习和服务流程学习,这部分课程能够帮助工程师快速熟悉平台规则、服务流程及上门服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际上这些对从业者的培养并不是“必选项”。同属互联网撮合服务,市面上也有一些纯粹的信息发布平台,仅负责供需对接,并不对服务质量负责。一些平台提供了“竞价排名”和“双向选择”等模式,消费者发出需求后可以在报价的维修团队中选择,看似把权力交给消费者,实际上也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有些平台甚至不会进行能力审核、技术培训,更不会搭建和承担售后服务。这自然降低了运营成本,但也造成维修师傅鱼龙混杂的情况,埋藏了服务纠纷的隐患。
“信任”是供需匹配机制形成的最大代价。实际上,无论是对上门费贵不贵的争议,还是对师傅专业性的质疑,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信任难以建立。而第三方维修平台用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公开透明的服务,抹平了消费者与服务商之间的信息差,尽最大努力去建立信任。为信任付款,掏钱掏得“值”,这是平台的底层逻辑也是服务领域未来的趋势。
写在最后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互联网在家庭维修行业起到作用了吗?
事实上,在这个行业,互联网技术确实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的信息流通属性和垂直领域的专业性使家庭维修行业供需资源更加集约,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专业平台的一系列验证、培训和服务标准化的机制也带来了可量化的服务,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标准和体验感;而且平台投入大量成本构建的评价、售后等风险控制机制,也提高了用户的安全感。
总的来说,第三方维修平台的兴起,给一个街头巷尾存在了几十年的行业带来了收入的递增和模式进步,更带来了标准化的探索,从这一点来说,互联网显然是“好使”的,第三方维修平台,代表一种中立且高效的组织形式,其存在弥足珍贵。